2025-08-22 16:00:36
提到黄渤,想到的是他的高情商和扎实演技,
但最近在节目里,他却聊起了自己的心病:父亲因阿尔茨海默病去世,母亲现在也受这病困扰。
他自称有“双向缺陷”大概率会遗传,并称恐惧了好多年。
、
回忆起父亲患病的最后阶段,黄渤满是心酸:
当他回家时,父亲却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客气地让他坐下喝水,母亲问父亲“这是谁”,父亲还说“是老战友”。
那一刻,黄渤形容自己“头皮都麻了”,那种被亲人遗忘的滋味,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他的心。
01.
阿尔茨海默病不只是"老糊涂"那么简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它并非正常的衰老现象,而是一种疾病。
虽然最常见于65岁以上老人,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在40多岁甚至30多岁就发病(约占5-10%)。
02.
这些早期信号千万别忽视
但实际上,这种疾病在确诊前5-10年,就可能释放出许多容易被忽略的“信号”,若能及时发现,及早干预,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的。
日常技能突然遗忘
不少老人会出现以前很熟悉的事做不好的情况:
比如拿手的家常菜,突然忘记放盐或放两次盐;每天走的回家路线,突然在某个路口迷路;甚至突然不会用手机接电话……
这些并非都是衰老导致,而是大脑负责“程序性记忆”的区域开始受损,患者往往意识不到,以为是“年纪大了”“没睡醒”等正常情况。
词不达意真的不是嘴笨
有时候说话突然忘词,甚至逻辑混乱:
比如想让家人帮忙拿外套,却说“把那个能穿的、带拉链的东西给我”;
讲述一件事时,频繁重复相同内容,或突然跳转到无关话题,别人提醒后仍无法纠正。
这种语言逻辑的退化能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异常。
情绪波动毫无征兆
有些老人会出现和年轻时完全不同的性格,甚至有些古怪:
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因找不到眼镜而暴躁骂人;或是毫无原因地陷入抑郁,整天躺在床上不愿说话,甚至拒绝吃饭。
这些情绪变化是大脑杏仁核等情绪调控区域受损的表现,且往往持续数周以上,与正常情绪波动有明显区别。
突然对时间出现偏差,混淆过去与现在
部分患者会出现时间错位:比如把今天当成十年前,念叨着要去接上学的孩子;
或是分不清“昨天”和“上周”,反复询问“你昨天怎么没来”(实际家人昨天才来过)。
这种对时间的混淆说明大脑对时间轴的认知已开始衰退。
若家中老人出现2项及以上上述信号,且持续超过1个月,建议及时到医院神经内科或老年科排查早期风险。
03.
预防比吃药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都是遗传决定,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
大脑不能太闲
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变多了,但是避免无效休闲:长时间看电视、刷短视频等“被动接收信息”的行为,无法刺激大脑活跃;
建议做一些主动思考的事,比如拼拼图、下象棋、打扑克或麻将等,能让大脑神经元保持连接,延缓退化。
饮食不是只要清淡,这3类食物要多吃
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其富含的DHA能保护大脑神经细胞膜;
每天吃一把坚果,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注意选择原味无盐款,避免盐分摄入过多;
常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浆果(如蓝莓、草莓),其中的抗氧化物质能减少大脑炎症反应。
运动:全身+大脑联动更有效
一些老年人认为年纪大了,运动跟自己无关,走走路就可以了,
对从大脑保护的角度来说,做一些需要思考的运动会更好, 比如打太极、跳广场舞、慢跑,这些运动需要手脚配合、关注节奏,比单纯走路更能刺激大脑皮层。
社交:深度互动才能激活大脑
独居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但无效社交比如单纯一起看电视、不交流的效果也有限。真正有效的社交需要深度互动:
报个“老年大学”:学学书法班、合唱等,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交流想法、互相帮助,能让大脑持续接收新信息;
多和“年轻人”交流:比如帮孙辈下下棋,拼个玩具;学习使用新手机等,接触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新鲜事物都能延缓认知衰退。
对抗这种疾病,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时间流逝,但可以用陪伴和科学的方法,让“遗忘”来得更慢一点,让那些珍贵的回忆,能更久地留在彼此心里。